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头条]万科险中求

时间:16-01-07 来源:金融混业观察

[头条]万科险中求

观察者言:比谁主万科更重要的是,新兴险资跨市场监管套利,以超高杠杆展开敌意收购,将带来什么样的风险?“宝能系”收购万科的资金至少包含在不同金融市场的四层加杠杆动作,真实杠杆累加超过10倍,而银行理财资金是重要的“金主”。

12月15日晚,北京CBD的一个饭店包间,财新记者见到了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他穿着修身白衬衣黑西装马甲,身形精瘦,脸色肃穆。

“非常凶猛。”王石坐下后开口第一句话有些激动,“这完全是一个姚式做局”。

谈到“宝能系”对万科发起的收购战,王石情绪激愤,甚至放言“率团队集体出走,再造一个万科”这类最后打算。至起身告别时,财新记者忽问:“此刻遭遇的‘宝万之争’,和21年前的‘君万之争’相比,你感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王石略微沉吟后回答:当年最终还是监管出手,“红头文件”摆平争端;而这次⋯⋯

此刻,“宝能系”实际上完成了对万科总股本23.52%的筹码收集。“从‘宝能系’增持到20%开始,这个股东和万科管理层之间的战争就已经打响了。”王石当晚重复了两遍。

两天后,王石在内部抛出讲话,明确表示“不欢迎宝能当大股东”,这一表态将万科和“宝能系”的股权暗战曝于市面,如一石击水,激起舆论千层涟漪。次日,万科在12月的第五个涨停板中临时停牌。

12月20日,财新记者再见王石,问及“你的这个表态有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王石回应:当然。首先,万科内部需要这个表态,因为员工们这一段时间以来深处焦虑和迷茫,不知何往。管理层必须指明立场和方向。“讲完以后,大家一下子觉得释放了,空前团结。”其次,也是要让“宝能系”和所有各方知道万科的明确态度。

“这不一定是坏事。”王石说。当天,他拜会了国资委官员,争取国资委对央企参与重组万科的支持。20多年前选择红筹公司华润来做万科单一大股东的王石,此次仍寄望于央企或国企来主导万科重组;他还约见了投资机构和投行,开始明确走市场化重组的思路;更重要的是,此次要危中取机,解决困扰万科20多年的公司治理缺陷,从过去的内部人控制,转为建立管理层合理激励机制,以及引入具有控制能力的股东架构。

“引入三至五家股东,管理层控制10%-15%的股份,万科才有平衡的股权架构。”另一位万科管理层人士透露了愿景。

思路虽有,方案还无。王石此时手中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重组计划。

新晋第一大股东“宝能系”高举杠杆资金,默默大量地吃进万科股份,却从未袒露真正的并购意图;原大股东华润集团在15%阶段少量增持之后,便一直沉寂无语;另一家激进的险资公司安邦在关键时刻举牌,又大量增持股份至6.18%,一跃成为万科第三大股东,举足轻重。剩下的包括证金公司在内机构股东不过占5%。经过近一个月的抢筹大战,万科A+H两市可流通筹码已经很少。

只持有4.14%股权的管理层,有很强的无力感。31年前,王石创立万科;27年前脱“红帽子”艰难股改之际,他选择放弃个人股权转做职业经理人;24年前,万科作为深交所第二家上市公司上市,从此股份步步稀释。直到2014年6月,万科总裁郁亮“发明”了事业合伙人制度,万科1320名管理层人员以事业合伙人名义组建“盈安合伙”,每年把奖金用于增持公司股份,一年来不过攒下4.14%的股权。

王石对财新记者坦承,在险资的进攻面前,合伙人持股杯水车薪,更是没有财力大规模增持。

王石12月17日抛出反对宝能的讲话后,批评扑面而来——管理层负有对股东尽忠尽责的义务,有何资格对股东挑三拣四?公司被“野蛮人”叩门,喊冤何用?早干什么去了?

王石坦承自己在万科的公司治理缺陷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大敌当前,他更重视公开表态对利害相关方的影响。

然而,多年来的第一大股东华润,还是保持着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王石做出了一个困难的选择。

12月23日深夜,万科、安邦分别发出声明,万科称欢迎安邦成为万科重要股东;而安邦则表态积极支持万科发展,希望万科管理层、经营风格保持稳定。此前,安邦曾经多次表示可与万科发出这个声明,万科一直回避,直到23日夜。

表面看来,如果华润集团(持有万科15.29%股权)、安邦保险、盈安合伙三者形成一致行动人,合计股份达到25.61%,暂时超过“宝能系”,似乎稳住了局势,但即便如此,这也将是一个脆弱的联盟:华润的沉默,安邦的布局,都意味深长。

以旗下前海人寿和钜盛华公司为主体,“宝能系”架构了层层叠叠的资金杠杆,以极高的债务成本收购万科股份。穿透其多层资金迷雾,能够看到的是大规模发行的高收益保险产品以及银行理财资金池。

杠杆收购本无道德之争,但万科停牌重组预期至少三个月,各种短债汇聚的“宝能系”能否抗得过流动性冻结?

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有关部门已经高度关注这一收购案可能透露的金融风险问题,部分监管部门已开始质询、摸底。12月22日,深圳市银监局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银行报送“宝能系”全口径信贷情况,以了解其是否过度融资,以及是否挪用贷款到股市。据财新记者了解,摸底初步结果已出。“宝能系”共贷款300多亿元,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占大头,但风险敞口未知。

“宝能系”的资金扩张之路,实则中国近年来资管市场混战、跨市场套利的缩影。

“宝万之争”到底会引爆什么?市场拭目以待。

从万能险启动

以彪悍的姿态,姚振华及其“宝能系”站到了聚光灯下。

姚振华现年45岁,弟弟姚建辉44岁,是潮汕籍商人,业内将姚氏兄弟控制的地产、保险、物流、医疗、小贷等众多产业统称为“宝能系”。

姚振华100%控制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宝能集团),而宝能集团持有“宝能系”主要资本运作平台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即钜盛华)的67.4%股权;钜盛华则持有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即前海人寿)51%的股份。

“宝能系”旗下公司高管流动频繁,但姚振华身边亦有一批核心高管。此次实际操盘收购万科的,是钜盛华法定代表人、宝能地产董事长叶伟青,她还担任“宝能系”多家重要公司董事,属于姚振华最信任的实权派。

姚振华、叶伟青是如何在短短数月内,集结近400亿元资金,操盘万科的控股收购?

据财新记者采访,“宝能系”收购万科的资金至少包含在不同金融市场的四层加杠杆动作,层层杠杆融资用于收购万科,真实杠杆累加超过10倍,而银行理财资金是重要的“金主”。

第一层杠杆为高预期收益的万能险。

前海人寿保费收入是“宝能系”举牌万科的初始资金来源。万科股东名单显示,前海人寿通过“海利年年”“聚富产品”两款保险产品,三次举牌后持股万科6.66%,耗资约106亿元。

成立于2012年2月的前海人寿,保费收入规模增长迅猛。其在2013年年底时还只有广东和深圳两家分公司,后经营区域扩至上海、江苏、四川。保监会数据显示,2015年前十月,按规模保费收入计算,前海人寿保费收入617.95亿元,在75家寿险公司中排名第11位。

前海人寿主做万能险。万能险之“万能”,在于投保人可根据人生不同阶段的保障需求和财力状况,调整保额、保费及缴费期,确定保障与投资的最佳比例。投资收益率上不封顶、下设最低保障利率。但近年来一些中小险企推出的万能险产品,虽然也设定了10年或20年的保障期,但却强调一年或二年后就可无手续费或低手续费退保,网销万能险甚至短至三个月、六个月就可将钱取出。

值得注意的是,前海人寿的部分万能险甚至将保障部分降为0,实质是纯粹的理财产品,其网销万能险甚至提供超过7%的年化收益,远高于市场理财产品和银行利率;同时,购买最低限额仅1000元,吸纳资金能力极强。当下市场中新晋保险公司大多采用这一险种快速扩张,如安邦、前海、华夏人寿等。

这些万能险的销售渠道基本上是成本高昂的银保、网销渠道。比如,前海人寿售卖的聚富一号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持有期为三个月,未满三个月的退保仅扣除1%的手续费,远低于同类产品的5%,其流动性相当于三个月的银行理财产品。

以前海人寿官网预售的一款前海海鑫利4号(C)年金保险(万能型)产品为例,该产品无初始费用、风险保费及保单管理费,这就意味着保户的交费全部进入投资账户,实质上与理财产品无异。该产品保险期限20年,但三年后便可无手续费退保,年化预期收益率为7.1%。

近几年,如华夏人寿、安邦等一些异军突起的险企,均是靠大规模发行高收益理财型保险迅速做大规模。在保监会统计口径中,险企保费收入可分为原保险保费收入、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与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该部分占比很小)。2015年前十月,前海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136.5亿元,保户投资新增交费481.5亿元,后者占比达77.9%。而大型险企的保费构成恰与之相反,比如平安人寿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782.8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则为716.9亿元。

2014年银保新政限制短期、高收益理财型保险后,大部分保险公司开始转向销售长期类的期交保险产品,前海人寿也采取了一定举措,推出三年期期交产品,但该类产品依然属于保险产品中高资本消耗的短平快产品。

按前海人寿披露的结算利率数据显示,这些万能险的年利率在5%左右,而网销万能险利率则在6%以上。如果再算上销售渠道费用,那么这些万能险的成本在8%-10%之间。

在这类万能险背后,预期高收益率对投资端造成了巨大压力,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也即“短钱长配”。

一位险企总精算师告诉财新记者:“一方面,产品端的预期高收益率使得保险公司不得不以激进投资来覆盖成本;另一方面,如果保险公司将短期的钱用作长期投资,一旦遇到集中退保或监管层禁止开展业务等一些因素造成的产品中断,而投资端又不能立即变现,则面临着现金流断裂的危险。”

第二层杠杆围绕钜盛华的投融资平台展开。“宝能系”通过循环股权质押及关联交易获得资本金,进入新一轮配资架构。

在这轮杠杆操作中,宝能集团使用了大量的循环股权质押:钜盛华质押前海人寿股权及万科股票融资,同时姚振华质押宝能股权、宝能质押钜盛华股权融资。

钜盛华成立于2002年,是宝能投资控股子公司,注册资本从2014年年初的13.1亿元增资至现在逾163亿元,主业为实业投资与投资管理。按其会计报表,钜盛华年初只有3亿元货币资金,但2015年却撬动了200多亿元银行理财资金。

钜盛华于10月15日至11月9日将其中持有的7.28亿股万科股票质押给鹏华资管公司,融资80亿元,鹏华资管实为通道,最终的资金方为建设银行。

除了股权质押融资,钜盛华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从华泰证券、银河证券、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回购此前一轮以收益互换方式购买的3.31亿股万科股票。一位知情人士向财新记者确认,“宝能系”从鹏华资管通道获得的融资,主要用于向券商回购以收益互换方式购买的万科股票。

券商收益互换是近年来券商放杠杆的“百宝箱”,一般倍数在2-3倍。这一配资业务在11月底被监管层要求清理。中国证券业协会表示,融资类收益互换不得新增,存量业务可按合同继续履行,但不得延期。

在上述杠杆融资中,有67亿元质押贷款融资以资本金的形式进入了第三层杠杆。

杠杆之上加杠杆

第三层杠杆是高利息、隐蔽的夹层融资杠杆。

据12月6日的万科公告,钜盛华的股东包括宝能投资(67.4%)、宝源物流(0.68%)、深圳市宝能创赢投资企业(有限合伙)(1.92%,下称宝能创赢基金)、深圳市浙商宝能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30%,下称浙商宝能基金)。

宝能创赢基金成立于8月18日。财新记者从多位权威人士处确认,这一基金的资金穿透后来自民生银行私人银行部,资金于9月已经到位。

据知情人士透露,宝能创赢基金募资规模22亿元,民生加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LP,深圳宝能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100万元作GP。资金用途是增资钜盛华。很明显,注册资本仅1.25亿元的民生加银资管也只是通道。据财新记者了解,民生加银资管计划有8亿元的理财资金流入宝能创赢的盘子,预期收益率6%。民生加银资管公司是民生银行的孙公司,而民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已是安邦保险。

11月,钜盛华拿出了67亿元资金作为劣后级向华福证券融资133亿元,合计出资200亿元成立浙商宝能基金。

据财新记者调查,层层穿透之后,该基金的资金来自浙商银行理财资金,背后的主角实则浙商银行。浙商银行股权较为分散,其第二大股东是旅行者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安邦保险董事长兼CEO吴小晖。

值得注意的是,浙商宝能基金已募集200亿元规模,但并没有备案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工商资料显示,该有限合伙注册于2015年11月11日,华福证券出资132.9亿元做LP,认购优先级;深圳市浙商宝能投资集团出资67亿做LP,认购劣后级;深圳市浙商宝能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作为GP,认购劣后级。

据财新记者确认,华福证券仅是通道,以“华福浙商2015-003号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入股浙商宝能基金。据多位接近浙商银行人士向财新记者确认,华福证券定向资管计划背后的出资方,正是浙商银行。

这是一种常见的“假股真债”形式,银行理财借道有限合伙企业,利用私募基金形式,作LP认购优先级,获取固定收益回报,风险由劣后级兜底。据财新记者多方了解,该有限合伙企业存续期为七年,优先级获得的固定年化投资收益率分别为8%、8%、17%、12%、13%、14%、15%。

财新记者获得的协议文件显示,该合伙企业的资金投向,包括三部分:一是支付前海人寿股权转让对价,一共使用约57亿元;二是用于向钜盛华增资,钜盛华再向前海人寿增资,这部分资金为60亿元;三是用于二级市场增持上市公司股份,资金规模82亿元。

在第一部分的前海人寿股权转让中,浙商宝能基金向钜盛华增资10亿元,并向钜盛华发放股东借款47亿元;钜盛华将这部分资金,与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一并用于受让前海人寿的股权,受让后钜盛华持有前海人寿51%股权。

据财新记者了解,宝能投资集团将部分股权、钜盛华将前海人寿股权均质押给华福证券提供担保;姚振华夫妇及钜盛华、宝能地产提供连带责任保证。这意味着,“宝能系”用钜盛华及前海人寿的股权质押,从银行表外杠杆融资了132.9亿元资金。而宝能投资集团是姚振华的个人独资公司,“这相当于银行变相给姚振华发了一张130多亿元额度的信用卡。”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

浙商银行如何给“宝能系”输出资金?答案是一个隐形的子公司——浙江浙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表面上,浙商银行与浙银资本没有股权关系。但多位接近浙商银行的人士证实,浙银资本确实是浙商银行的子公司,主要是为未来进行“投贷联动”试点所准备。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存贷款利差收窄等挑战,浙商银行正在以“全资产经营”战略谋求转型。截至2015年9月底,浙商银行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下降到33%,表外业务则急速扩张。

工商资料显示,浙银资本成立于2015年6月30日,实缴资本金5亿元,股东为五矿信托及浙大九智(杭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具体持股比例不详。浙银资本与浙大九智均在基金业协会备案。浙大九智实际控制人为韩华龙,现运行昆仑创元系列基金,韩并无基金从业资格。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浙商银行的理财资金认购了五矿信托相关信托计划的信托受益权。该信托计划持有浙银资本股权,浙商银行通过浙银资本,最终将资金投向浙商宝能基金。

2015年10月14日,浙银资本将法人代表、董事长兼总经理均由张长弓改为了陈潇笑,五矿信托总经理徐兵一直担任董事。据财新记者了解,张长弓此前跟徐兵同在兴业银行杭州分行,张长弓为行长。现在,张长弓为浙商银行副行长,陈潇笑为浙商银行资本市场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此外,浙银资本高管还有张将来,其于2015年5月被免温州金融局副局长。

公开资料显示,浙银资本出资450万元、“宝能系”出资550万元,成立了浙商宝能资本有限公司,作为浙商宝能基金的GP。公司董事长为张长弓,法人代表及副董事长为宝能集团高级副总裁黄炜。

因此,层层穿透之后,可见“宝能系”大部分资金来自浙商银行,而理财资金却无法再穿透。

公开资料无法查询到浙商银行任何理财产品的投向。“浙商银行理财的钱来自哪里?是来自理财资金池,还是来自风险授信?如果是后者,那浙商银行的理财资金也是个通道。”一位资深同业金融人士指出,这一投资风险敞口太大,按业内常规逻辑推测,要么浙商银行没审200亿元有限合伙基金的用途,要么理财资金的钱实则另有出处。

12月23日晚,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浙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认购华福证券资管计划132.9亿元作为优先方,仅用于钜盛华整合收购非上市金融股权,不可用于股票二级市场投资,也不作为其他资管计划的劣后资金。宝能投资集团出资67亿元,作为劣后方。但财新记者从多位私募基金人士了解到,优先、劣后资金一般不会划分使用用途。而财新记者获得的协议也显示,对于资金使用情况,并未有浙商银行前述说法。

目前,至少有八个资管计划定向投往万科A的流通股。此前钜盛华向深交所公开了七个资管计划,总计耗资96.52亿元,其中钜盛华实际出资32.17亿元。

在公开披露的七个资管计划中,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提供优先级资金,共145亿元,利率在6.4%-7.2%左右;钜盛华作为劣后级出资72.5亿元,相当于以1:2的杠杆筹集了217.5亿元资金。

表面看来,这是一个1:2的配资;但实际上出资方和融资方均是“宝能系”关联公司。钜盛华通过股权质押,借道浙商宝能基金融资132.9亿元;又在投向二级市场的资管计划中提供劣后级资金72.5亿元,甚至更多。事实上,浙商银行的优先级理财资金间接充当了买入万科股票资管计划的劣后级资金。

目前,银监会对理财资金投向资管计划并无特别规定,但往往银行为了风险防范,只愿意投优先级,获取固定的收益。“除非项目批了更多额度,比如授信给200亿元,但只放50亿元做劣后级,再从外部募集150亿元,只有这种情况银行理财资金才有可能做劣后级。但像浙商银行默许这样大量的理财资金,通过融资平台资本运作,实质充当资管计划劣后级资金的做法,风险敞口太大了。”一位银行人士称。

“宝能系”投资风格激进、大胆,万科只是“宝能系”在A股扫货的其中一家。过去四年间,“宝能系”先后进出多家上市公司,动作以短平快偏多,而那些被举牌公司和万科的一个共同点是——股权极为分散。

“宝能系”先后入股宝诚股份(600892.SH)、深振业A(000006.SZ)、天健集团(000090.SZ)。2015年,前海人寿在A股市场陆续举牌中炬高新(600872.SH)、南玻A(000012.SZ),定增华侨城A(000069.SZ)等公司;在港股市场,则于4月买入中国银河(06881.HK)5.36%股份,而后减持至4.96%,5月又联手姚建辉名下全资子公司——设于英属维京群岛(BVI)的Tinmark Development Ltd.控股世达科技(01282.HK),后将其更名为中国金洋。

据财新记者了解,“宝能系”近期准备借道中国金洋,以发行债券或股权质押形式,融资百亿港元。这家年初市值仅有六七亿港元的壳公司,在“宝能系”入主并增资扩股之后,市值已冲上200亿港元。一位接近姚振华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姚振华的“野心”绝不止于万科,他要做国际化的宝能,“他买中国金洋为的不是万科,是为了打造一个海外金融平台”。

危险的资金链

四层杠杆最重大的风险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短债长投、资金错配;第二是不同金融市场风险穿透,一旦一环发生风险,保险市场、银行市场、同业市场都连环受损;第三是杠杆比例过高,通过循环抵押,名股实债规避监管,真实杠杆累加超过十倍。

穿透层层资金迷雾,“宝能系”资金运作的实质就是——配资炒股。

传统的银行信贷、股权质押、企业公司债、各类通道的资管计划,新颖的有限合伙基金、券商收益互换和两融,层层上杠杆,杠杆之上还是杠杆。杠杆的尽头,通向了股权分散的大蓝筹万科。

“宝能系”激进收购万科股票,钜盛华是关键的资金平台。钜盛华既是华福证券定向资管计划的融资方,又是其他收购万科股票资管计划的出资方。作为投融资平台,目前钜盛华处于银行、证券、保险“三不管”的地带,关联交易众多,令人眼花缭乱。

位于深圳的宝能集团,对资本市场的融资手法嗅觉极为灵敏,短短时间汇聚各路资金,已成庞然大物。一位信托风控部总经理对财新记者透露,2013年年末钜盛华总资产仅在100亿元,总负债为90亿元,负债率高达90%。还有股份制银行风控部人士表示,2015年初,一度深圳银行业还传过“宝能系”资金链断裂的消息。

“形式合规,实质不合规”,一位证监系统人士指出,现在配资行为藏在各种形式的资管计划下,贷款放在银行理财产品下,把风险穿上了皇帝的新装,“股价一旦掉头,全完蛋”。一旦股价下跌,所有的质押股权贷款、资管计划均危如累卵。

前述信托人士指出,“宝能系”大部分非银融资集中在2016年和2017年还款,每年成本在10%以上。此外通过前海人寿保险发行万能险募集来的资金,期限在三年以内且平均成本在5%左右。综合来看,这次通过收购万科股票已耗资约400亿元,每年利息支出在30亿元以上。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务成本。

“实质是循环的重复贷款,正规的银行是不会做的。”一位资深的中型私募基金管理者说。“宝能系”的资金使用是短借长投,久期错配太高,流动性风险巨大。

“宝能系”的资金扩张之路,实则近年来资管市场混战的缩影。2015年上半年,各类金融机构资管规模已超60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规模突破18.4万亿元,信托资产管理规模为14.4万亿元,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0.25万亿元,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419亿元,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规模3.89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规模突破11万亿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流动性相对过剩,资金无处可去,就在二级市场空转。

财富管理爆炸性的增长,随之而来的便是监管新题,各监管机构纷纷为监管对象的成长大开绿灯。2012年10月末券商资管“大松绑”,券商资管从无到有,基金子公司成长凶猛;2013年2月开始,保监会频推新政,保险资管已是二级市场的大金主,多家上市银行、地产股被保险公司纳入麾下。

整个融资链条中,信用风险层层渗透,不知道谁会接最后一棒。“一层看一层,谁也看不透。”在“宝能系”的资金运作中,银行理财是最大的金主,但是资金池的钱又来自哪里?谁也看不到。银监会曾发“8号文”规范理财,要求一一对应,但效果甚微。

“应该穿透底层资产。”银监会人士对财新记者指出,不管是伞形信托或者单一杠杆结构化,主要是看证券市场如何规定杠杆融资。不论是银行或者保险资金,都是以券商或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形式入市的,管住券商资管,就抓住问题的关键。“关于证券市场的监管,需要怎么管,证监会既可以对证券类机构提要求,也可以对证券市场提要求,还可以要求银监会和保监会一起来配合。”

据财新记者了解,银监会开始堵通道,将叫停银行的私募基金牌照。此前包括浙商银行在内的九家银行,均拿到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这意味着银行除了发行银行理财产品,还可以发行私募基金产品。这显然是银行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等的限制所致。

“各类资产管理参与者、投资管理人,都应逐渐在同一个基本法下进行标准模式的资产管理。”前述监管人士说。

据平安银行总部人士透露:“在平安内部,一般来说,钱如果投到地产,要由地产事业部来负责。但对钜盛华这一单,平安深圳分行没有这样做,只对总部说钜盛华的钱要投蓝筹股,没有说这个蓝筹股就是万科,而且只是万科。”

另据工行深圳分行人士透露,“深圳工行现在很担心钜盛华出事,没想到姚振华这一次玩这么大,把所有人都赌上去了。”工行总行正在对“宝能系”贷款风险摸底,深圳工行内部也在紧急评估“宝万之争”的影响,甚至考虑关掉给前海人寿的银保通道。2015年,前海人寿在深圳销售万能险近100亿元,其中20亿元是走的深圳工行银保渠道。

“中央巡视组驻工行要月底才走。所以大家上上下下都跟着玩心跳。”上述深圳工行人士说。

“银行早就看出了‘宝能系’金融+地产模式一定有问题,但显然需要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一起查,不然到处都打擦边球,谁都管不了。这个游戏分开来看都是合法的,但利用了各种监管漏洞。”深圳一名金融界人士表示。

摘自—金融混业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硅谷顶级风投看未来科技生态: 后网景时代,后...德国工匠:我们不相信物美价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