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鹏谈香港楼市:一场由人口结构引爆的深层危机
时间:25-08-13 来源:John在深港
付鹏谈香港楼市:一场由人口结构引爆的深层危机
近日,付鹏在会员直播中做了一期针对香港楼市的专门分享。本文是对他直播内容的一个整理,不代表本人观点。
付鹏对香港房地产市场的深度剖析,超越了简单的周期性波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人口结构、地缘经济和金融流动性等深层变量的全新解读。
他的洞见不仅揭示了香港楼市的衰落,也为我们理解未来房产市场的核心逻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比房价下跌更致命的,是流动性枯竭
付鹏首先直指香港楼市的现状:一场持续三年多、范围广泛的下行周期。他用具体的数字和案例描绘了这场危机的严重性。
自2022年以来,香港整体楼市的平均跌幅已达到30%,许多房产价格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
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豪宅市场的惨烈。他提到,曾经风光无限的西半山豪宅,实际成交价相比峰值已腰斩,跌幅超过50%,直接回到了1997年的价格水平。用他引用的世界清算银行指数来看,就是从400点跌破200,达到了189点。
在港岛南区,顶峰期每平方英尺4万港币的新房,现在降至2万港币左右,跌幅近半。即便是相对大众的启德海滨片区,也从每平方英尺3万多跌到了2万多,跌幅也达到了平均水平。
然而,付鹏指出,这些价格的下跌并非最可怕的问题。更根本的危机在于市场的流动性枯竭,即“有价无市”。
他强调,现在香港的房产,尤其是豪宅,问题不在于价格高低,而在于根本无法成交。报价和实际成交价之间存在巨大的折扣,这反映出市场信心的瓦解。
针对近期麦当劳宣布出售香港全部商铺,但同时保留租约的举动。付鹏解读认为,这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麦当劳预见未来商业地产流动性会变差,租金和业主议价能力会持续下降,因此选择卖掉资产,转为租客,避免成为商铺价格未来进一步下跌的“接盘侠”。
人口结构:当下的一个关键决定性变量
付鹏认为,香港楼市的衰落并非简单的短期现象,而是由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根本变量,即“人口结构”所驱动。
他解释,大部分时候经济研究者做宏观分析和行业分析,尤其在做楼市分析时,不需要考虑人口变量,因为这个变量在大部分时候处于大周期的稳定期。但是,现在已经不同,人口结构呈现了逆转,在逆转的重要节点,就必须作为关键变量来对待了。
他提供了详细的数据来支撑这一论点。香港的劳动人口从1994年的280万一路攀升,在2018年至2019年左右达到400万的峰值。然而,自2018年开始,这一趋势开始逆转,劳动人口持续下降,至今已跌破380万。他特别指出,这个劳动人口的拐点,与香港房价的高峰几乎完美吻合。
与此同时,香港的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目前,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已接近25%,总数约为170万至180万。根据预测,未来10年左右(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0%;到2040年,更是可能达到35%。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意味着社会的消费习惯、投资偏好和资产购买力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劳动人口的减少削弱了楼市的购买力,而老年人口的增加则意味着社会的整体投资偏向于保守,对房地产这种高风险、高价值资产的接盘能力将持续下降。
这种人口结构的逆转,是付鹏眼中香港楼市进入长期调整周期的最核心驱动力。
付鹏也回应了香港住宅租金近两年上涨背后的原因。他指出,高才优才等人才的引入,一定程度对冲了前几年人口的流出,但是根据他的观察,这些人才到香港生活还是以租住为主,他们很多人目标是以香港为跳板,后续再迁往国外。
北上养老潮对香港楼市的影响
付鹏的另一个独到见解,是将香港楼市置于大湾区视野之下。他认为,大湾区的崛起不仅是经济上的融合,更在悄然改变香港居民的居住选择。
他提到,大湾区凭借其较低的生活成本、更为宽敞的居住空间以及日益便利的交通网络,对香港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目前,根据官方数据,已有约10万名65岁以上的香港居民定居在大湾区。付鹏大胆预测,在未来三五年内,随着交通和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香港与内地养老政策的打通,这个数字可能会激增至30万、40万甚至50万。
这一“北上养老”的趋势,对香港楼市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意味着香港本地的住房需求将面临结构性流失,而这些北上的居民可能成为香港房产的潜在抛售者,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需失衡。
他甚至举例,李嘉诚旗下的公司似乎也洞察到了这一趋势,正以大幅降价的方式在大湾区销售房产,其目标客户正是这些计划北上养老的香港居民,这无疑是市场风向转变的一个重要信号。
地产商自救导致从商业到住宅的连锁抛售
付鹏的分析还深入到了开发商的微观层面。他指出,以新世界、远东、英皇等为代表的香港开发商,目前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压力。
他解释了开发商过去应对危机的模式:当住宅市场出现问题时,他们可以通过出售手中的写字楼和商铺来回笼资金。然而,现在的情况是,香港与大湾区融合的加深以及港人北上消费的趋势,使得香港本地的商业地产吸引力急剧下降,写字楼和商铺也陷入了流动性枯竭的困境。
这导致开发商的传统“自救”路径被堵死,为了偿还债务,他们不得不转而降价出售住宅,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下行压力,形成了一个无法打破的恶性循环。
目前,香港新房库存高达9万多套,这一庞大的存量持续打压着房价。新房的降价潮,也让二手房,特别是楼龄较高的旧房,失去了定价权,只能被动跟跌。
在这场危机中,付鹏也提到了那些最脆弱的群体——“最后一波高杠杆炒楼者”。他指出,2021年在高位接盘的这批人,如今面临着巨额亏损,已经开始出现“爆仓抛售”的现象。
开发商的债务危机以及个人投资者的爆仓迅速传导至金融系统,最直接的证据便是汇丰和恒生银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双双暴跌三成,其核心原因正是香港房地产问题导致的坏账增加。
对内地的启示:重新思考房产价值
付鹏最后将香港楼市的教训延伸到了对内地房地产市场的警示。他强调,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在当下分析房地产市场,都必须跳出短期的政策和供需波动,而要将人口结构这一长期变量作为核心考量。
他总结道,未来最大的风险将不再是房价的涨跌,而是流动性。房产作为一种资产,其价值的核心在于能否变现。当流动性枯竭,房产即便有高昂的账面价格,也失去了其作为财富的意义。
这一观点深刻地提醒我们,随着中国整体步入老龄化社会,房地产作为投资品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其价值将回归到其居住属性,而市场的核心逻辑也将从“价格上涨”转向“能否变现”。
源自—John在深港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盈亏同源与均值回归:投资世界的双生法则 | 没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