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亿纬锂能港股IPO背后的生存博弈

时间:25-08-06 来源:林汐 对话财经

亿纬锂能港股IPO背后的生存博弈

导读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亿纬锂能正通过资本市场谋求新的生存空间。

近日,亿纬锂能正式宣布启动港股IPO,计划募资300亿港元,成为继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之后第三家冲刺“A+H”股的动力电池企业。这家以磷酸铁锂与三元锂技术双轨并行的行业头部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正通过资本市场谋求新的生存空间。然而,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与行业格局变化,揭示出这家企业正面临市场份额下滑、资金链紧绷、技术突围受阻等多重挑战。

百亿融资难解"规模焦虑"

在宁德时代、比亚迪双雄垄断超六成市场份额的动力电池行业,二线厂商的生存战正进入白热化阶段。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4年亿纬锂能以2.3%的市占率位列全球第九、国内第五,较2023年的第四名下滑一位。这一排名背后,是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的残酷现实——全球前十企业市占率达83%,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占据57%的市场份额,留给二线厂商的生存空间不足四成。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亿纬锂能实现营业收入486.15亿元,同比下降0.35%;归母净利润40.76亿元,同比微增0.63%。看似平稳的业绩背后,隐藏着毛利率持续下滑的隐忧:当年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仅为17.4%,较宁德时代同期23.94%的毛利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资产负债率已攀升至59.3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双双跌破1,短期偿债能力显著弱化。

为争夺市场份额,亿纬锂能过去五年完成七轮融资,募资总额超260亿元,资金多数流向产能扩张。截至2025年一季度,其规划总产能超过300GWh,但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92.8%逐年下滑至69.2%,低于行业平均75%的水平。

这种“以规模换市场”的策略,源于动力电池行业特有的“规模诅咒”:技术壁垒被巨头稀释后,降本能力成为核心竞争要素。据SNE Research数据,2024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达23.94%,而亿纬锂能同期综合毛利率仅17.4%,差距背后正是规模效应下的成本差距。

招股书显示,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21.4%营收,较2022年的39.9%显著下降,反映出客户分散化趋势。尽管公司已进入宝马、奔驰、现代起亚等23家车企供应链,手握超500GWh意向订单,但车企年降本要求普遍超过10%,倒逼电池企业持续压缩成本。更严峻的是,新冠疫情后主机厂推行"多供应商"策略,不同价格和密度的电池根据性价比匹配车型,使得即便获得订单也难以保证利润空间。

截至2025年一季度,亿纬锂能货币资金134.35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45亿元,但同期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应付债券合计达119.77亿元。更严峻的是,其资产负债率已连续三年高于行业均值:2024年达59.36%,较行业平均高出7.44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升至61.98%。深交所曾两度问询其"过度融资"问题,公司回应称至2025年底仍需投入超135亿元建设动力储能及消费电池项目。

能否破解“内卷”困局?

此次港股IPO募资计划中,匈牙利30GWh乘用车电池项目与马来西亚38GWh储能电池项目成为资金重点投向。这两个总投资超百亿的海外基地,恰逢欧盟碳关税法案实施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补贴收紧的政策窗口期。

欧盟碳关税(CBAM)将于2026年全面实施,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对本土化生产的补贴门槛持续收紧。亿纬锂能CFO在路演中坦言:“港股融资是为海外建厂获取低成本资金。”其CLS全球合作经营模式(Client-Led Service)成为破局关键——通过技术授权、轻资产运营与车企共建产线。2024年,公司与北美头部商用车企业合资建设电池产能,聚焦商用车领域;匈牙利基地则采用“设备进口+本地组装”模式,规避欧盟对本土制造的严格定义。

招股书显示,2024年亿纬锂能海外业务毛利率达21.23%,高出国内5.04个百分点。这一价差源于海外客户对高能量密度产品的支付意愿更强——其4680大圆柱电池良品率突破90%,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145Wh/kg,虽落后于宁德时代麒麟电池255Wh/kg和比亚迪刀片电池180Wh/kg,但已能满足海外商用车对循环寿命的需求。2022-2024年,公司海外营收占比从34.79%降至24.25%,但营业利润占比仅从38.66%降至29.57%,显示海外业务盈利能力更稳定。

尽管亿纬锂能布局了钠离子、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但行业技术迭代速度正在稀释其投入。宁德时代2024年推出的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而亿纬锂能同类产品仍在实验室阶段。更严峻的是,车企“年降本10%”的要求倒逼成本压缩——2024年其动力电池单位成本仅下降3%,而客户降价诉求达8%

亿纬锂能的港股IPO,折射出动力电池行业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转型阵痛。当宁德时代、比亚迪合计占据超60%市场份额,二线厂商的生存空间已从"蓝海”变为“红海”。此次募资若成功,虽能缓解其资金链压力,但能否突破“规模不经济”的魔咒,仍需观察海外产能的实际利润贡献与技术迭代的边际效益。

在碳关税与IRA的政策夹缝中,亿纬锂能选择的CLS模式或为行业提供新思路——通过与车企深度绑定,将重资产投资转化为技术服务输出。但这场突围战的终极答案,或许藏在其能否将500GWh意向订单转化为实际利润,以及钠离子电池、4680电池等新技术能否形成差异化壁垒之中。

亿纬锂能赴港上市,表面看是为海外扩产“补血”,实则是一场关于生存权的赌博。在动力电池行业从“规模为王”转向“技术+盈利”双轮驱动的拐点,港股资本市场能否为其提供足够弹药?答案将决定这家行业老二能否在下一轮竞争中守住生存底线。

摘自林汐 对话财经

   
上一篇 下一篇
段永平的投资哲学:从商业本质到人生智慧的深...没有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