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百亿募资产能狂飙,亿纬锂能到底在赌什么?

时间:25-07-04 来源:星球储能所

图片

亿纬锂能的春天,正在骑马赶来的路上。


 撰文 | 小村

 出品 | 星球储能所

在锂电行业进入深度洗牌期、扩张策略趋于分化的当口,部分企业选择收缩阵线、谨慎观望。


但亿纬锂能没有踩刹车,筹备H股上市、发布50亿元融资计划,并同步在海外多地推进电池工厂建设。这家在动力电池领域长期位居前五的准一线玩家,似乎正在押下逆周期的重注。


亿纬锂能为什么还在扩张?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几乎封锁上游市场的大格局下,一个市占率2.3%的动力电池企业,还能凭什么继续加码全球化?


这些问题的答案,隐藏在锂电产业的结构裂缝中。


2024年,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一半以上,国内市场市占率更是超过七成。产业已由此前的高速扩容转入优胜劣汰的密集博弈期。与价格战并行的,是行业集中度的持续上扬。


在这样的格局下,中部电池企业被迅速边缘化。2023年底,宁德时代将磷酸铁锂产品价格压至0.4元/Wh以下,一年内几乎腰斩。一场围绕低成本、高交付的淘汰赛已经开始,而亿纬锂能,正夹在这场双头博弈与市场下沉之间,不得不作出选择。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动力电池上市企业,亿纬锂能动力装机量排名仍位列行业前五。但从全球视角来看,其2024年市占率仅为2.3%,远落后于第一梯队。


在内卷无解、结构紧缩的大背景下,亿纬锂能看上去依然在闷头狂飙。但这场扩张到底是一场逆势赌注,还是它无法脱身的惯性?答案,远比表面来得复杂。




非头部的另类扩张







在双寡头主导的动力电池红海市场,亿纬锂能不得不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避开正面竞争,转而押注储能电池蓝海。


2023年以来,亿纬锂能有意降低对乘用车动力电池市场的依赖,将增长重心转向增长更快、竞争相对缓和的储能领域。


这一田忌赛马式的策略初步显示成效,2023年亿纬锂能储能电池出货26.29GWh,同比大增121%,全球市场份额升至第三,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2024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更反超比亚迪跃居全球第二,前三季度累计出货35.73GWh,同比增长115.6%,远超同期动力电池出货4.96%的微增。


截至2024年中,储能业务收入占比已升至35.9%,几乎与动力电池平分秋色。可以说,亿纬锂能通过押注储能,成功在巨头相对顾及较少的赛道上获得了宝贵的增长空间。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亿纬锂能的操作本质上仍是一种以大规模资本开支支撑的变种扩张,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差异化。


其竞争手段依旧依赖于快速扩产、抢占规模效应,而非独有的产品性能或技术壁垒。


以动力电池板块为例,过去亿纬锂能并未在材料体系或电芯架构上走出完全不同于巨头的新路。


结果是在动力市场陷入低价竞争时,亿纬锂能也难以独善其身。2024年上半年公司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仅11.45%,同比再降近3个百分点,与行业同感盈利压力。


储能电池技术路线与动力电池高度相似,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各大电池厂均在积极进入这一领域。当下储能市场竞争相对缓和,让亿纬锂能享受了毛利率高于动力电池的短暂红利,但这种局面难言稳固。


实际上,2023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大型储能项目招标价格屡创新低,储能电芯的内卷苗头已现。


更值得关注的是,亿纬锂能储能和动力两大板块的扩张,高度依赖巨额资本开支来支撑产能跃进,被形容为烧钱换增长。


公司过去几年积极筹资、上马多个大项。例如2022年定增募资约89.7亿元用于产能扩充,2023年斥资百亿在湖北荆门建设60GWh储能超级工厂,同时在乘用车电池上布局大圆柱新产线。


这种以大投入推动规模扩张的打法,使亿纬锂能在营收体量上迅速追赶行业第一梯队,但其内在盈利质量相对薄弱。




高强度突进







细看亿纬锂能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融资、建厂、兑现”的循环扩张路径。


先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再进行大规模产能建设,随后依靠新增产能带来的销量增长来兑现业绩和股价,从而为下一轮融资铺路。这一模式在公司近期的一系列动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是频繁的大额融资计划。继2022年定增近90亿元后,亿纬锂能在2024年3月宣布启动50亿元可转换债券发行申请,并于同年11月获监管批复通过。


根据募集说明书,这笔资金将投向两大扩产项目,一是23GWh的圆柱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基地,二是21GWh的46系大圆柱乘用车电池项目。


公司测算,这两项产能投放后,到2025年底总产能将从2023年的84GWh跃增至210GWh,扩张幅度达2倍;而进一步到2027年,总产能可达328GWh,是2023年的近三倍。


如此激进的扩产计划,显然离不开资本输血的支持。紧接着,公司又在2025年6月抛出赴港上市方案,拟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0%的H股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


据报道,此次香港二次上市预计募资规模高达300亿港元左右。公司高管表示,登陆H股将进一步提升资本实力、满足国际业务拓展需要,是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的必然选择。频仍的大手笔融资背后,体现出亿纬锂能管理层对未来几年继续高投入扩张的决心和倚重资本市场的战略取向。


在融资到位后,亿纬锂能将资金火速投入新基地建设。


近两年,亿纬锂能在国内外同步推进大规模扩产。以荆门基地为核心,公司快速投产储能超级工厂,推动园区总产能突破200GWh。


在海外,马来西亚、匈牙利、美国等地相继落地锂电项目,目标明确,抢占国际车企与储能市场份额,形成全球制造、全球交付能力。


这一系列动作有着其一以贯之的节奏——融资先行、产能铺开、订单兑现。仅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目标就定在50GWh,同比翻倍。为支撑销售,公司在募资材料中披露已锁定超88GWh储能需求,其中一半签有书面协议。


但在存量过剩、竞争激烈的现实中,这些计划能否真正转化为出货,仍需打问号。




真金白银炼技术







过去五年,亿纬锂能几乎将其全部直接融资集中于2019年之后,累计达190亿元,占其自2009年上市以来总融资额的九成以上。


与此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的35.13%快速上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61.98%,远高于行业均值的50.99%。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也在2024年双双跌破1,显示其短期偿债能力趋弱。资金在加速涌入,偿付压力也随之抬升。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烧钱,但技术突围理想并没有落空。今年3月启动的50亿元可转债项目,直指44GWh新增产能的储能与大圆柱项目,部分项目已具实质进展。


湖北荆门60GWh超级储能工厂一期已在去年底投产,标榜业内最大单体,日产40个5MWh集装箱。


马来西亚工厂也在今年2月实现圆柱电池首颗下线,正式进入运营阶段。


显然,大圆柱电池已经成为亿纬锂能的全新盈利支点。


2021年,亿纬锂能启动大圆柱电池立项,为宝马开发两款不同尺寸的产品——4695用于轿车,46120适配SUV。


2022年,亿纬正式获得宝马第六代电动化平台电池定点,进入量产验证流程。整个开发周期横跨三年,经历A到D样多个阶段,涵盖15万公里整车测试与产线效率爬坡。


宝马审核团队曾在春节大年初三到访亿纬与供应链现场,亿纬与上下游全线在岗,完成考察。


亿纬锂能公开表示,目前,大圆柱产品已装车长安、江淮等车型,累计超过3万台,最长单车运行里程18.5万公里。今年2月,宝马确认将搭载该产品进入量产阶段。


当然,扩产落地不等于盈利兑现。截至一季度,公司货币资金134亿元,看似充沛,但短期债务(含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与应付债券)已累计突破119亿元。即便项目投产,实际盈利能力仍在博弈之中。


当前的亿纬锂能,处在一个典型的高杠杆扩张临界点。大量产能还在释放途中,部分项目仍处前期投入期,对未来需求和价格稳定性的押注依然浓重。

摘自星球储能所

   
上一篇 下一篇
安邦分析 | 全球供应链转移速度惊人,“印度取...没有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