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高瓴折戟隆基绿能:七十亿巨亏的反思与警示

时间:25-06-27 来源:资管网

2025年6月,高瓴资本旗下HHLR宣布减持隆基绿能不超过3789.02万股(占总股本0.5%),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这一动作标志着高瓴对隆基绿能长达五年的投资的七十亿浮亏正在变为现实——以70元/股高溢价入局,当前股价仅14.5元左右,市值缩水约80%。这一案例不仅折射出光伏行业的周期困境,同样也成为张磊《价值》一书中“长期主义”与“创造价值”理念的反思样本。

01  高瓴投资隆基绿能的“得与失”

2020年12月,高瓴以70元/股受让隆基绿能6%股权。彼时光伏行业正处于扩张期,隆基市值一度突破5400亿元,高瓴账面浮盈曾达百亿。然而,行业自2022年起陷入产能过剩、价格战与技术迭代的多重冲击,硅料价格暴跌超80%,隆基2024年净利润巨亏86亿元,创十年最差业绩。高瓴的入局时机恰逢行业顶点,忽视了周期下行风险,这一投资行为无疑违背了张磊强调的“在变化中识别本质”的第一性原理。

张磊在《价值》中提出,“长期持有是结果而非目的”,需动态评估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然而,隆基绿能在技术迭代中屡次失误:HPBC1.0产品因成本与性能未达预期导致库存积压,叠加PERC产能淘汰,2024年计提资产减值87亿元。高瓴虽坚守五年,但未及时识别企业护城河的削弱,陷入“价值陷阱”——利润不可持续且低估值的双重困境。

02  张磊投资哲学的“理想与现实”冲突

张磊主张“守正用奇”,即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创新。然而,高瓴对隆基的投资暴露了“守正”不足:

安全边际缺失:以远超行业合理估值的高价接盘,未预留足够风险缓冲,违背格雷厄姆“安全边际”原则。

行业格局误判:未预见光伏行业“边清边增”的产能过剩困局,忽视张磊强调的“环境与生态变化”对商业模式的冲击。

张磊倡导“与企业共同创造价值”,但高瓴未能推动隆基在技术路线和库存管理上实现突破。隆基的研发与量产脱节,叠加管理层动荡,凸显了投资机构在赋能企业战略中的局限性。

03  光伏行业周期与价值投资的再思考

光伏行业的强周期性(从短缺到过剩仅用3年)暴露了高瓴“长期主义”的脆弱性。张磊曾言“时间是好生意的朋友”,但若行业底层逻辑崩塌(如价格战导致全产业链亏损),时间反而成为放大亏损的推手。这一案例警示:长期投资需建立在行业抗周期能力与企业动态护城河之上。

张磊强调“理性诚实”是投资人的核心修养,需直面错误并及时调整。高瓴在2023年曾尝试通过转融通变相减持,但因违规遭证监会调查并被迫回购,反映出其对止损的犹豫。若更早遵循“拒绝零和博弈”原则,或可减少损失。

04  价值投资的进化与边界

技术迭代加速的行业中,护城河可能迅速瓦解(如PERC技术被TOPCon替代)。投资人需像张磊所言“打破原有分析框架”,从静态估值转向对技术路线和供应链效率的持续跟踪。

张磊的“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强调专注,但过度集中押注单一行业(重仓新能源)可能放大风险。分散布局与行业对冲或是未来方向。尊重市场反馈市场有效性在光伏行业的剧烈波动中凸显。高瓴若更早关注“市场先生”的反馈,或可避免机械执行长期持有策略。

高瓴对隆基绿能的投资,既是对张磊《价值》理念的一次压力测试,也揭示了价值投资在强周期行业中的实践挑战。正如张磊所言:“投资是对真理的探寻,需在变化中保持理性诚实。”

 这一案例的教训在于:真正的价值投资并非简单“陪伴企业”,而是动态平衡行业周期、企业能力与安全边际的艺术。光伏行业的至暗时刻或许仍未结束,但唯有经历残酷出清,方能孕育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价值重构。

摘自资管网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天,港交所被挤爆了没有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