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中国经济:不要喜形于色,也别惊慌失措

时间:19-04-25 来源:原创·刘胜军改革

中国经济:不要喜形于色,也别惊慌失措

“权威人士” 2016 年极富远见地指出:“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很多投资者和企业家在 2018 年惊慌失措;当下又对 2019 年一季度经济指标的改善开始喜形于色。这是因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故。

01  再现“小阳春”

3 月份数据公布,一扫 2018 年的阴霾,确立了“小阳春”。一时间,各大投行纷纷上调 2019 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

“小阳春”的主要依据是:

• 2019 年一季度增速 6.4%,与 2018 年四季度持平。考虑到 2018 年增速“节节下行”的走势,“止稳于 6.4% ”的确大大缓解了贯穿 2018 全年的市场焦虑情绪。

• 象征“经济荣枯线”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3 月份录得 50.5%,重回扩张区间,比上月大幅回升 1.3 个百分点,创去年 10 月以来新高。

 

 

 

 

 

 

 

 

 

 

 

 

 

 

 

 

 

 

从一些具体指标的表现可以看的更加清楚:

• 金融宽松:1~3 月新增社融 8.18 万亿元,比 2018 年同期多增 2.34 万亿元。M2 同比增速 8.6%,创下了 13 个月的新高。

 

 

 

 

 

 

 

 

 

 

 

 

 

 

• 房地产投资温度不减:房地产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1~3 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 11.8%(2015 年的增速只有 1%),增速比 1~2 月提高 0.2 个百分点。

• 基建加码:2018 年基建投资增速跳水,从 2017 年 19% 骤降至 3.8% 。随后中央与地方基建开始重新发力。今年 1~3 月基建投资增长 4.4%,回稳趋势明显。

• 出口逆风飞扬:尽管中美贸易摩擦对进出口带来很大心理冲击,但 3 月份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同比增长 14.2%,大幅度高于市场预期,创下了 5 个月来的新高。

此外,有两个重要的政策因素影响很大:

一是 2018 年市场期盼的减税呼吁得到兑现,2019 年减税 2 万亿,明显提振市场信心;

二是中美贸易谈判柳暗花明,市场对贸易战的缓和长吁一口气。

02  勿忘 2016 年小阳春之鉴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小阳春”。

从 2012 到 2015 年,在钢铁、煤炭产能过剩的重压之下,PPI(生产厂商价格指数)连续四年负增长,2015 年社会用电量增速创下 0.5% 的“休克”水平,经济气氛为阴霾笼罩。

 

 

 

 

 

 

 

 

 

 

 

 

 

受 2015 年下半年出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2016 年年初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 一季度投资增长 10.7%,比上年全年加快 0.7 个百分点;

• 消费保持稳定,一季度增长 10.3%,比前两个月加快 0.1 个百分点;

• 出口增速 3 月份由负转正;

• 3 月工业增加值增速 6.8%,比前两个月加快 1.4 个百分点,相关用电量提高近 6 个百分点,全社会货运量提高近 4 个百分点。

社会上顿显“小阳春”来临的喜悦气氛。

关键时刻,2016 年 5 月 9 日“权威人士”第三度接受《人民日报》访谈,对如何看待经济走势发出警醒、全面、深刻的剖析,这一分析至今“余音绕梁”。

 

 

 

 

 

 

 

 

 

 

 

 

 

 

 

 

 

03  权威人士洞见

“权威人士”认为 L 型增长是未来很长时期中国经济的主要趋势:

• 我国经济运行是 L 型的走势。这个 L 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 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退一步”为了“进两步”。

•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为何不能看见“小阳春”就激动?权威人士说的到位:

• “稳”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老办法”,即投资拉动,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

我们不仅不能为小阳春而欣喜,而且应时刻绷紧防风险的弦。

十九大提出未来三年三大攻坚战,其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排在首位。权威人士指出:

• 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

• 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比如,一些国家曾长期实施刺激政策,积累了很大泡沫,结果在政策选择上,要么维持银根宽松任由物价飞涨,要么收紧银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两难”,左右不是!

如何化解风险?权威人士支招:  

• 一是避免短期化行为。结构调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是一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保持战略定力,要树立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保持滴水穿石的耐心,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 二是避免不适度。无论是需求政策还是供给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结构政策,无论是发展政策、改革政策还是社会政策,都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确、政策对路,一旦用力过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酿成风险。比如,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汲取。

• 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来摆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越明确,落实越有力,市场预期就越好。反之,如果我们还走需求刺激的老路,市场就会担心迟疑、无所适从……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 提高舆论引导的可信度也很重要,必须实事求是,拿捏好分寸。我们的成绩和不足都摆在那里,适当的正面宣传对引导预期、提振信心是必要的,但是,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对学术上、专业性的不同意见,要允许各抒己见,鼓励从专业层面展开讨论,真理越辩越明,对稳定预期也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权威人士 3 年前的判断,今天依然完全适用。深刻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政策趋势。

2017 年 8 月有人一度高呼“新周期来临”,这一预测被 2018 年的走势无情打脸,纯属“瞎激动”。究其根本,还是没有权威人士理解的深刻、看的深远。

04  4 月 19 日政治局会议

在一季度经济出现显著改善地情况下,2019 年 4 月 19 日政治局会议传达出明显的政策调整信号。会议指出:

• 市场信心明显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施,改革开放继续有力推进,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

接下来的形势判断很重要。政治局会议认为:

• 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必须保持定力、增强耐力,勇于攻坚克难。

这意味着,经济破局的主要方向是体制性改革而非信贷刺激。对“货币放水”的期待可以休矣,4 月份以来央行已两度辟谣降准传言。4 月 17 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 2019 年第一季度例会也特别重申:

•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 M2 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

此次会议特别提出三点任务:

1、重申“房住不炒”:“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

2、以科创板和注册制为突破口:“要以关键制度创新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科创板要真正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证券发行注册制”。

3、以开放倒逼改革:“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扩大外资市场准入,落实国民待遇”。

政治局会议传递的“言下之意”再明确不过了:不要幻想放水。一季度金融数据只是一次灵活调整,并非趋势性变化。重温权威人士 2016 年访谈,不难理解政治局会议的上述表态。

05  4 月 22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

紧接着 4 月 19 日政治局会议,4 月 22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也发出明确信号:

•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 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减税降费要尽快落实到位,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

• 要打好三大攻坚战,按照既定部署,尽锐出战,确保取得重要进展。

• 要推动改革开放取得新的重大成果,善用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化改革,提升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会议强调: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党中央要求具体化。要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实起来轻飘飘;防止弄虚作假、投机取巧。

 

对于短期经济指标的反弹,不能过于激动,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仍须攻坚,化解风险依然任重道远,中国经济仍处在 L 型增长的艰难探索之中;

对于一时的经济下行,也无需过度悲观和恐慌,毕竟中国经济仍存在巨大的改革红利空间。

风物长宜放眼量。只有加快释放改革红利,摆脱对房地产、债务、基建投资的依赖,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真正迎来春天。

摘自—原创·刘胜军改革

   
上一篇 下一篇
日本消费崩溃启示:别做金色大梦!刚刚,又一全球巨头退出中国!真相值得警醒!...